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必須堅持不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城鄉統籌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城鄉衛生教育發展不均衡。在教育方面,我國農村教育基礎設施薄弱,未達到省定辦學標準的學校大部分都分布在縣域地區。縣域地區師資隊伍整體素質偏低,教師學科結構不合理,體育、音樂、美術等學科的教師缺口大。農村和城市教師工資待遇的差距是導致部分優秀教師離鄉進城的主要原因。城鄉衛生服務條件差別明顯,綜合性醫院多集中在市區,三級甲等醫院中位于縣域地區的寥寥無幾,縣域地區千人醫療床位數偏低,農村新農合政策最高支付限額跟城市相比差距明顯。此外農村地區醫療服務機構體系不健全,從事衛生服務工作的人員數量嚴重不足,醫療診斷能力明顯偏弱。
城鄉社會保障發展不平衡。農村地區的新農合籌資標準、總體補償率、受益率和受益面仍低于城市醫療保險水平,并且存在經辦機構管理能力不足的現象。此外農村地區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標準、覆蓋率、政府補貼規模也低于城市,農村低保標準僅為城市的近一半。
農村地區文化事業發展滯后。目前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水平偏低,仍有一些街道(鄉鎮)綜合文化站和眾多村文化活動室面積達不到國家要求的最低標準,這些農村文化陣地的管理也相對滯后,既沒有專兼職工作人員,也沒有正常運轉經費,導致文化站(室)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除此之外,農村文化市場發展緩慢,文化資源匱乏,活動形式單一,農民多層次、多樣性文化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農村地區剩余勞動力就業困難。隨著縣域地區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農業機械化生產效率提高,農村地區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需求增加,就業壓力加大。然而農村勞動力普遍文化水平偏低、技能單一、培訓不足,導致農民轉移就業困難。目前農村地區剩余勞動力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占到了將近一半,無相關職業技術等級的占到了80%。另外,農村地區勞動力創業環境也不夠寬松、自謀職業渠道狹窄、政策扶持能力偏弱。
推動城鄉統籌發展的對策
系統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工作。破除城鄉二元體制、統籌城鄉發展是一場涉及領導方式、工作方法、思想觀念、體制機制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變革。應堅持統籌考慮,既要注重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的突破,又要注重各項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協調推進。同時,要發揮人民群眾在推動城鄉改革發展中的主體作用,讓群眾做到“自主、自愿、自治”,堅持完善個人權益,強化群眾的主體意識,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基層自治機制,讓廣大農民自主決策、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只有讓農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真切地感受到統籌城鄉發展帶來的實惠,才能從根本上保持正確方向,從而保證改革的順利推進。
建立城鄉統一要素市場。發展市場經濟最重要的就是資本的流動,要讓農村經濟活躍起來,必須解決農民資產的市場化問題。可以通過對土地、林地、海域使用權等農業要素產權的市場化,吸引城市先進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有效解決農村主要市場要素在城鄉之間流轉的問題,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資源要素價值不斷流失的制度環境。一旦農村產權市場化能量得到釋放,農村經濟將獲得巨大發展。需重點解決的就是農村資源價值的市場化和農村產權的可流動化,特別是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與此同時,需加強和完善在資源管理、生態保護、公共財政投資以及其他產業要素流轉等方面的制度建設。
推動基礎設施服務向城鄉全領域延伸。公共財政投資主體要引導網絡化的基礎設施逐步延伸到農村范圍內的全部行政村,同時通過多種途徑解決部分農村地區基礎設施短缺的問題。部分縣域要有效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和生產環境,使農業生產的效率得到提升。此外要不斷推進城鄉平等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保障、公共基礎教育和城鄉居民的居住權利等方面的均等化。調整財政投入,逐步改善農村教育、衛生、文化、體育和基礎設施落后的現狀,提高農民的生活和生產條件,推動基礎設施服務對全體居民實現全覆蓋。
協調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在我國破除城鄉二元結構、轉移農業勞動力、加速城鄉一體化的重要途徑就是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在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進程中,要同時深化農村改革,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培育現代農業的組織經營主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加快發展農村第二、三產業,不斷將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推進。要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加強農村人力資本開發和新型農民的培養,全面提升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同時,要加強農村新型社區的建設和開發,將現代文明社區的模式引入農村,從而有效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要在做到“三不”(農村不凋敝、農業不衰退、農民不破產)的同時,結合自身實際協調推進,走出地域特色。